名与利,尽管有人鄙视它,诅咒它,但它毕竟是富有魅力的奇妙的东西。古往今来,多少人在向往,在奔波,在追求,为不能如愿而烦恼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说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芸芸众生辛苦忙碌,有几个不是为这个“神秘的耶利娅”?不愿沾名利的高士数尧时的许由,他在箕山种田,尧请他出来做九洲长(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干部),他觉得这句利禄之言弄脏了他的耳朵,特地在颍水边洗耳。此人实际上并非讨厌名利,因为尧的时代还是原始社会,当官没有什么“利”,他不愿意干不是品格和风格高,是不愿为公众服务;不是他弃名,而是以故作清高的姿态来扬名,所以大诗人李白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洗心得真情,洗耳徒买名。”对此举嗤之以鼻。
我对儒家的义利观颇多腹诽和反感,主要是因为孔圣人说的有片面性和虚伪性。他说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认为讲利的都是“小人”辈,君子是不屑于此的。他还说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”真想问问这位老先生:你在奔波各国“谋道”时不“谋食”吗?最困难的时候不过是“三月不知肉味”,青菜淡饭还是有的。他赞扬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……不改其乐”的安贫乐道精神,说明颜回还具有赖以生存的最低生活保障。在这个问题上,孟子就比他说得实在:“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”“利”,是个多义词,我们所说的“利”主要是指“利益”,即物质利益、切身利益。墨子直言不讳地说:“利,所得而喜也。”(《墨子·经上》)马克思主义主张义利统一观,公开承认“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,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。”(马克思语)利和名的实质是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,它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,这才是它亘古不被冷落和抛弃的原因。正因为如此,人们喜爱它、追求它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,大可不必视其为卑劣的动机和行为。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名利确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:有的人把它看得太重,当作人生奋斗的主要目标,孜孜以求;有的人锱铢必较,见利忘义;也有的人为获取它不择手段,不惜违法犯罪。这就走上了误区,跌入了可怕的陷阱。古诗中有“高才脱略名与利”的句子,是意味深长的。“脱略”两字的含义是放任、不拘束之意,与“淡泊”词意相近。能够“脱略”决非等闲之辈,而是有远大理想抱负、崇高思想境界、能洞悉人生和世态的高才。我们即便不能做到“脱略”,但也应把握这样的尺度:不取不义之财,不图非份之享,不求苟得之名。受之无愧时不拒,与人矛盾时不争,不向党和人民伸手。古人说得好:“禄过其功者削,名过其实者损。”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:科学精神的道德之光、人格之魂常常燃起智慧的火花。反之,一个人即便是杰出的人物,如果受名利所累,思想被金钱、地位、虚荣心所侵蚀,他那智慧的头脑将变得昏庸,敏锐的目光将变得迟钝,必定逐渐失去昔日的光彩。这样看来,正确认识和处理名与利,确是我们每个人修身养性、建功立业所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。